

滩头纸业文化
撰写:陈安生 摄影:李联喜 编辑:曾国军
概述:
滩头造纸历史悠久,原料充足,从业人员占总劳动力30%之多。随着机械化引进,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但是产量逐年增加,产值占全镇总产值40%以上。通过深加工后,种类和品种达80余个,品质好,远销全国各地,而且走上世界,滩头号称为“纸都”。解放后,纸品出售时,产地上都印有“滩京府”字样。
据历史记载,滩头造纸业始于隋末至明、清期就有记载。元代已是长江以南土纸、色纸、花纸的著名产地。随着历史进程和民众需求,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民国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滩头纸业达到一定的规模,由于洋纸来源受阻,国内用纸全靠手工生产的土纸。极盛时期,滩头手工抄纸又得到长足发展,据滩头抄纸世家传人李陆明介绍,全镇手工纸槽房和加工作坊有1000多家,分布在全镇40多个村(居),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生产土纸150万担以上,加工各种色纸、花纸、香粉纸在12万担以上。
滩头造纸、加工共分成五个门类,80余个品牌。土纸、皮纸、火纸(烧纸),通过加工后,又分成色纸、花纸和香粉纸,下面分章记述。
第一章 土纸
第一节 品种
品种有老仄纸、时仄纸、光刀纸、玉板纸(贡纸)、毛边纸。在品种中又根据不同的规格和要求,分成了薄老仄、厚老仄、宽光刀纸、狭光刀纸,每100张为一盒,又称一刀纸。
第二节 原料
原料用当地的嫩竹,引进机械生产后,用当地麦杆和废纸(再生纸)。
由于滩头土纸质量好,产量高,为色纸加工创造的很好的条件,因此有许多经销商在滩头镇内开设了百余家色纸加工作坊及纸庄。著名的有大生昌、宝悦来、大成庄、振兴庄、天顺昌、宏顺庆、忠良美等。大生昌是滩头最大最有名的纸庄,既生产加工又销售,店铺面积约2000平方米,常年雇工40余人,还在邵阳、长沙、武汉及天津等地开办了纸庄分号。
第三节 手工抄土纸
湖南是东汉造纸发明者蔡伦的故乡,造纸工艺源远流长。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专门记载有南方造竹纸的详细过程,与今天滩头造纸的工序几乎完全一致。
滩头手工抄纸原材料的加工有一套完整的工序,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抄纸所用的原材料是仔竹,又称嫩竹。“仔竹不呷小满水”,就是说在农历小满之前必须砍伐当年的仔竹备料。仔竹砍伐后,除清竹枝,用月光刀剥去青皮,用料斧将去皮的仔竹截成5尺长一根,用劈刀劈成若干小竹片,每片1寸宽左右,打掉节牙,扎成60斤左右一捆,运至沤制处,当天备好的料最好当天下凼。
沤制的料凼一般设在小溪或山泉边,凼深约2米左右,宽约4米,长短不定。下凼前,用枕木抬起,枕木离地面约0.5米,在枕木上再一层层放料。每层料约8寸厚,一层料放好后,在料上再撒一层生石灰,料与石灰的比例为4:1。堆放的层数由凼的深度而定。料放好后,在凼中灌满水,水高出料面5寸左右,浸泡40天后,用清水洗去石灰水,将料晾干。在凼底用枕木抬起,将料层层放在枕木上,底部稀松一点,便于通风,上面盖2寸厚的稻草,用竹布、石头压紧,干发烧15天,再放清水浸泡40天。至此,纸料沤制完成。
沤制好料还不能直接抄纸,还需经过几套工序。首先是踩料,把沤制好的纸料放在特制的斜形槽中,每槽放料200斤左右,用脚在竹槽里来回踩动,直至把料踩成泥状。然后将踩好的料放在大木桶里,加水后用木制的扛耙不断搅拌,使纸料完全溶于水中。最后将纸浆水倒入纸槽内,再配上一定比例的滑叶水。
所谓滑叶水,是用当地野生山胡椒加工而成的。每年农历7-8月份即山胡椒快要成熟时采其叶,可现用,也可晒干备用。蒸煮时,等锅里的水煮沸后再放滑叶,滑叶上再盖一层生石灰浆,滑叶煮烂时,用3-4寸宽的竹片在锅中边翻边拍打,直至成粑状。凉后装入滑桶中,放水浸泡若干天,再用自编的竹篓过滤后备用。滑叶水在抄纸荡簾时起润滑剂的作用,配料时全凭抄纸师傅的感觉,滑叶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抄纸荡帘时纸浆溜跑了;少了,荡帘时纸浆流动不均,影响抄纸的质量。配方虽没有严格的比例,但应恰到好处。
抄纸房一般建在近水的洼地,砖石结构,面积20平方米左右,房内有踩料凼、纸槽、木榨等设施。纸槽一般长2.5米,宽1.5米,高0.8米。抄纸的帘子是用很细很薄的竹条用丝线编织而成,一般长约1.2米,宽0.7米。使用前需用桐油刷3次,才能牢固耐用。抄纸的关键在于荡帘技术的高低和动作的熟练程度,技术高超的师傅手持帘子在纸槽中一荡一摇再一翻,眨眼工夫一张薄如蝉翼的纸坯就出来了。一般抄到1000余张,就要将纸用木榨压干水分,压干后的纸再一张张地起开进焙屋焙干。
焙屋一般建在通风当阳的高处,面积约20平方米左右。屋正中有一“人”字形大焙炉。焙炉长约6米,高约2米,底部为烧煤的炉膛,炉膛两边为焙墙。焙墙用竹片编织而成,外壁用泥、沙、石灰等物糊好磨光滑,以便将纸一张张褙在焙墙上焙干。焙纸时,把握焙中火候是关键,火不宜过大或过小,焙墙温度应在摄氏30度左右,不然会影响纸的质量和焙纸的速度。一个焙屋一般由一人负责操作,每次焙纸20余张,从上墙到回收,一般约5分钟左右,速度快者,一天焙纸1000多张。
焙纸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焙纸的第一步是起纸。所谓起纸,就是将刚刚压干水分的一砣湿纸(一砣1000张)用自制的竹镊子把每一张纸的一只角起开,以便一张张揭开上墙焙干。因刚刚压榨过,上千张湿纸贴得很紧,又极易弄破,要把每一张纸完好无缺地起开,没有一定的功夫是不行的。上焙墙时,一迭(10张为一迭)已被起开角的纸塔在左手上,右手拿一棕刷子,用嘴衔起被起开的纸用,右手背配合一撕,就势将纸褙上焙墙,再用棕刷子上下左右轻轻一刷,纸就平平整整地贴在焙墙上了。焙干后的纸一刀刀(一刀为100张)齐好,每15刀为一捆,30刀为一担。捆扎时,每刀纸对折成一迭,层层迭好后,外面用笋壳叶或其它物包好,再用仔竹篾上下匝两圈,这样就可以堆码了。
第四节 机械造纸
1956年2月,滩头镇成立纸业加工合作社,1965年滩头纸业合作社引进造纸机械,厂址设在滩头镇对面(现已成为个体家具厂),以当地麦秆为原料,生产包装纸。由于机械设备较差,对环境污染严重,1975年搬迁至隆回资江河边,更名为隆回资江造纸厂,到1987年有职工345人,固定资产原值184.1万元,年产值421.7万元,利税67.5万元,主要产品有凸板纸、双胶纸、单胶纸、包装纸、卷宗内衬纸、瓦板纸等。
第五节 再生纸
由于楠竹资源缺乏,原料加工程序复杂,对环境污染严重,滩头土纸生产基本停业,都改用机械造再生纸为主。
1975年滩头镇兴办笫-家造纸厂——苏塘造纸厂。到2003年全镇发展造纸厂共26家共有工人350多人,年产再生纸35000旽,年产值7500万元。由于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巳停产12台。现在还有14台继续生产。
笫六节 皮纸
皮纸用树皮做源料。制做工序与土纸基本相同。主要用于修谱,制伞,制斗笠,收床及装表用纸。价格较贵销量较少。
第七节 火纸(也称烧纸)
火纸用笋壳叶和竹皮为原料。制做工序比较简单。只要晾晒。纸质较差,价格低,但是销量较大。
第八节 手工造纸的现状
建国以后,因多方面的原因,滩头手工抄纸及纸加工业慢慢萎缩。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乱砍滥伐,造纸原料楠竹日益减少,加式20世纪80年代初滩头机制纸大量兴起,当时扶植机制纸,税轻,土纸税重,更加剧了手工抄纸没落。目前,滩头手工抄纸及纸加工作坊尚有20余家,年生产土纸不足1000担,纸加工市场也日益萎缩。
第二章 色纸
第一节 概述
色纸是滩头历史悠久的手工产品。利用土纸加工成色纸,始于元末。开始,纸农利用苏木、槐米、墨树为染料。煮沸成红、黄、黑色液体。在原生土纸上刷染。烘干成有色彩的纸张。历经明,清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人们又用牛皮、牛筋熬煎为水剂配以明矾制成土胶,使色纸更加光滑清亮。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为色纸质量加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色纸更是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据《隆回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色纸生产进入全盛时期,作坊达百家以上,年产500吨以上,远销贵州、云南、广西、陕西、四川、湖北等省,曾被朝廷列为贡物。
第二节 用途
滩头色纸是用当地土纸刷上颜料,用焙炉烘干而成色,其用途十分广泛,包装用纸,广告宣传,宣传标语,装饰美化,书写对联,喜庆祭祀都离不开色纸。新中国成立后,色纸除用作宣传的五色纸外,多数用于迷信用纸。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生产工具被付之一炬。
第三节 品种
色纸的花色品种繁多,民国初期发展到50多个品种,到解放后发展有80个品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滩头色纸生产重新恢复。现保留的色纸传统品种有红纸、绿纸、黄纸、蓝纸,按其加工方法的不同,红纸又可分为大红、万年红、四红纸、桃红、洒金红。绿纸按其颜色的深浅可分为草绿和深绿,黄纸可分为金黄、淡黄,蓝纸可分为天蓝、深蓝,此外,还有灰色纸、黑色纸、紫色纸等。
第四节 制做技术
-、选纸。从(原生土纸)按所需要的规格要求,挑选纸质上乘,当地叫(玉板纸),纸质呈奶黄色,韧性强,吸水性好,写字作画别有风味。
二、蒸纸。将选好的纸捆成一捆,放入园形木桶内,外用布或塑料纸盖严,放到铁锅上加水蒸煮半个小時左右熟透为止。
三、补纸。补纸也称修整,把每合纸中残缺洞口进行修补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四、串纸。通过上述工序处理后,再将纸用筷子粗的竹条一张张串起好,
五、托胶。通过上述工序处理后进行托胶,把串好的纸放在特制的木槽盆内放置胶矾水,然后手托竹条,让纸的表面从胶水上面托过去,使纸的表面上沾上一层胶水,再整齐地摆放在两根竹杆架子之间晾干。称为托胶,纸张经过这样的处理后,纸质柔软不脆,不易撕烂,上色后经久不褪。
六、上色。上色也称刷纸,在纸表面上刷上各种颜色,用煤火焙干、切边、打捆,这样色纸加工就算完成了。
第三章 花纸
第一节 概述
花纸是在色纸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主要用于包装、墙纸、祭祀、纸马匠迷信。按加工工具及加工工艺的不同,花纸可分为三个种类:
第二节 水印花纸
前期加工与色纸相同。印制程序与年画印刷差不多,采用雕刻好花纹的木板多色套印。品种有龙凤花纸、福寿花纸、东洋砖纸、石阴砖纸、棋盘花纸、雨盘花纸、菊花、向阳花、太阳花、西鱼花、三角花、桂花、瓦纸等。
第三节 漏印花花
采用厚实玉版纸(手工抄的土纸)或牛皮纸做纹样模板,将所需纹样描在纸上,用利刃将纹样镂空,再用桐油刷版2到3次后方便可使用。把纹样模版复于色纸上,刷上石浆泥,再揭开模版,花纹就漏印在色纸上了。其品种有砖纸,点梅花、蛇皮花、龙凤花等。
第四节 磨花蜡光纸
磨花蜡光纸,加工工具有木刻花版、虫蜡、磨石等。工具中对磨石要求很高,一般取自岩洞中常年被水浸泡而且纹理细润光滑的条形卵石,嵌在特制的木模印板上。加工时,将纸固定在花版上夹紧。在纸表面打一层薄蜡,再用双手握紧磨石在纸表面上下磨动,这样,花纹就鲜亮的凹凸出来了。其品种主要有贰棱花、大花、细花、团花、砖花等品种。
第五节 凿花纸
凿花纸滩头人称为“喜钱”。逢年过节,滩头古街的人们贴年间的风俗至今仍保留着,偶尔还会见到某户人家的大门口门楣上挂着花花绿绿的像剪纸的彩纸,给节日的喜庆更添一份异彩,这便是当地人称之为“喜钱”的滩头凿花。
湖南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从分类上看,凿花应是剪纸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湘西苗、汉杂居的一些地区。关于凿花,在苗族学者石启贵所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第三章有如下描述:“……其法,用木板一块,宽凿六寸,深凿一寸之见方洼型。再以松香和黄蜡香粉熔化匀均,倾于木板洼内压平之。而后用薄片尖锐之钢刀,照画影上或画坯子边缘钻之,一次可钻下五六十张至百张,较之剪法,便利数倍。钻得之图形,亦与原画相当”。滩头凿花又称门笺或喜钱,一般都随年画配套销售、配套张贴。它有较强的装饰性,能美化生活,烘托气氛。鼎盛时期滩头有凿花作坊20余家,年生产量3000刀纸。据2004年调查时当地91岁的“喜钱”老艺人刘柏松和92岁的王求英夫妇介绍,他祖上三代都在滩头专门开“喜钱”作坊。
凿花按大小分为五个品种:大四裁(30*15cm)、二四裁(24*12cm)、中四裁(15*0.7cm)、陆裁(12*0.6cm)、捌裁(10*0.5cm)。“喜钱”贴法有讲究:大四贴正门,二四贴小门,中四贴窗户,陆裁、捌裁一般贴在石磨、舂礁上,茅厕贴陆裁。还有一种由五种色纸组成的五色陆裁,叫“土喜钱”,深受少数民族喜爱。一般大户人家贴五色大四裁,分大纸、桃红、绿、橙、黄,大红带“福”字,必须贴门楣中央,其它左右依次为橙、黄、绿、桃红。
滩头“喜钱”按花纹图样还可以分为迎春接福、万象更新、四季发财、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全家福、龙凤、桂花、梅花、金花、财、喜、福、禄、寿等内容,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热烈的气氛。金花“喜钱”专卖广西,配年画关云长、马超,由红、金、黄、桃红、绿凿好花纹后叠在一起组成一幅图案。
滩头凿花的加工工具比较特殊,用木板一块,宽凿6寸,深凿1米左右洼形,取腐朽松树渣,加菜油、牛油在铁锅中炒匀,倒入木板洼内压平,即成为凿花加工的木盘。这种木盘,不软不硬,刻凿起来轻松自如。其具体加工步骤如下:一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描出图案轮廓;二裱糊,将画稿或原有花样用浆糊裱在丁贡纸上;三穿钉,用宜纸做的纸钉把24层丁贡纸穿连固定起来;四加固,剪掉纸钉头,用小锤锤平,以免纸钉脱落;五刻凿,先用薄刀将图案外形刻出,再用小刀片凿出图案内的花纹,刀法先竖后横,对角凿空。用刀透过纸刻在木盘上,所以经常要用胎脚来磨平木盘;六揭张,仔细检查凿完的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整理成幅、成包。五张为一幅,十幅为一丁,十丁为一包。
第四章 香粉纸
第一节 起源
相传百多年前,滩头有一个喜欢赚松活钱、又爱呷大烟的聪明人李双喜,偶然在镇外一座小山的石岩中,发现一层色呈淡绿的物质,比泥土硬,较石头软。用手指一抡一搓,便变成了细腻洁白的粉末,往皮肤上一擦,白了!弄点回去后在竹料上一抹,白了……李双喜惊喜若狂,心想以后把这种粉制成泥浆,刷涂到自家生产的土黄竹料纸上,不就成了白纸,赚更多的钱了……这种粉石为滩头所独有,当地称为“天应石”。用天应石捣碎制成泥浆,就成了石浆泥。
李双喜对天应石的发现首先被“大生昌”作坊所知晓,他们把浆泥刷涂到一种厚实的土纸上,作为制作信封的专用纸上市,号称“白珠纸”,很快就风行东南西北商埠重镇,求购者众,镇上其他作坊纷纷仿效。
清朝光绪年间(1879年)上海人习兰庆在滩头开设(庆记纸庄),就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生产成功香粉纸。是为中国最早生产的香粉纸。
滩头妹子爱美是远近闻名的,接触石浆泥久了,便有人躲进闺房,试着把粉泥一点点往脸上抹,皮肤变得白嫩多了!慢慢地姑娘们都跟着用,滩头妹子的肤色更嫩更美了。这种现象又被机敏的上海籍商人习应兰所关注,他们会同滩头工匠反复实验,精选当地的玉版土纸,经蒸煮、过矾,再均匀地刷涂一层粉泥,晾干、裁切,装杨成小本,每本内夹一香片,就成了滩头名冠四海的香粉纸了。
第二节 制作技术
一、选纸
滩头香粉纸的加工材料是当地手工生产的玉版纸。加工前先将纸卷成圆筒,放入特制的木桶内,外用布盖严,放铁锅内加水蒸煮一根线香久(大约半个小时),将纸取出,一张张挂在筷子粗的竹杆上晾干。蒸煮后的纸,纸质柔软不脆,韧性好,且不生蛀虫。经“生纸”到“熟纸”的处理后,在纸的表面刷上用天应石制成的石浆泥。
二、石浆泥制作
天应石是当地峡山口特有的一种非常细腻呈淡绿色,有着天然淡香的矿物质,要像挖煤一样从洞内岩石夹层中挖出。天应石挖出后晒干,木棒击打后经多次水解沉淀即成石浆流。经向湖南地质顾问童潜明教授请教,得知两亿多年前,此地地质构成为海相沉积岩,是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其炭质页岩之间夹有一层厚仅10公分左右的“黏土”,即“蒙脱石矿物黏土”——其质地,确实是非常一般的细腻。
天应石含有人体必需的十五种微量元素中的十种(锶、铜、锌、镍、钴、锡、钼、锰、铬、钒)和能与体内许多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的稀土元素(钆、铈),而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
三、刷粉
把石浆泥刷在土纸上,使纸呈粉白色。这种粉纸切成小本,夹上香片就是滩头名扬四海的化妆品香粉纸了。
第三节 销售与现状
因具有去腻除油、息汗清臭、洁肤健体、增白美容的奇特功能,倍受广大用户的表睐,成为畅销国内外的绿色化妆品。《湖南省隆回县地名志》(1983年6月出版)载:滩头香粉纸鼎盛时期曾大量销往港澳、日、美、英、法等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夕,香粉纸曾一度停产。50年代中期,艺人们找回失传的技艺,重新恢复生产。六七十年代,只有一家国营香粉纸厂,年产量100-400大箱。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内外需求激增,促进了香粉纸生产的发展。1984年,滩头镇香粉纸生产作坊恢复到32家,年生产量上升到1660大箱。主要品牌有茶花牌、雅春牌等等。其中雅春牌、茶花牌多功能药物小本香粉纸分别获1985年、1986年国家轻工部优秀新产品证书。1985年末到1986年初,滩头集体、个体香粉纸生产单位发展到60余家,以致市场饱和,产品积压,许多厂家自动停办或转产,生产自此走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