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古镇滩头 灿烂辉煌

    信息发布者:品夜20170930
    2017-10-03 17:37:37    来源:作者:刘祚雄   转载

    古镇滩头 灿烂辉煌

     

    一、历史沿革

    ㈠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邵阳县56都,新宁一都辖原塘市乡中部及东南部木瓜塘、七里村一带,周旺镇中部及东部一带。新宁二都辖原塘市乡东北部,三溪乡滩头镇及原苏塘乡田李、砖屋村一带。南隆回七都辖原塘市乡西南部,周旺镇西北部一带。

    ㈡民国时期的果胜乡

    民国元年至36年(1912-1947)县境仍分属邵阳、武冈、新化县地。民国36年(1947年)81,析邵阳西部81镇置隆回县(隆回建县)。

    1.果胜乡乡政驻地。果胜乡乡政驻地滩头,但乡政办事处多次迁居,先后立在青龙村刘家太住所,李家牌南长安街3233号,曾银生、曾东生住所,果胜路李尚森住所(现明魏大夏),后来立在碉堡山。乡政府在两边山头各修筑一个防御碉堡,194910月下旬,人民解放军从新邵途经三溪来到滩头,两个碉堡被全部轰垮,解放了滩头。现在的碉堡山变成了人们宗教信仰场所和旅游休闲小型风景区。

    2.乡政主要任职人员。果胜乡政府,先后由李大川(三溪)、刘仲山(塘冲)、刘建勋(罗面)、李湘元(毛宁)、刘江青(滩头)、黄玉第(双江)、刘旦(滩头)、刘延(里山)、刘博文(新塘冲)、孙癸元(香山)、李焕章(砖屋)、杨保善(龙石)等人担任乡长。

    3.果胜乡辖区:下设19保。

    111保由现在滩头镇管辖,1219保由现在岩口镇管辖。

    111保所辖今乡村、组:

    第一保:洞头、木瓜、栗山1组、荷叶39组、大坡、泉塘;

    第二保:荷叶12组、栗山29组、三塘、塔石、井湾、三溪村的尧田组、里山、山下。

    第三保:三溪、塔石、城江、文仙、香山、龙石、白若;

    第四保:响鼓、石洞1389组,付木、三面、滩头镇三个居委会;

    第五保:祝家、半雅田、井胜、塘冲、肖家、后托、城禾、塘边、木水;

    第六保:罗面、六姓、城上、申家、五马、青龙、沙坪;

    第七保:桃林、上兴、中潮、双江、庙门、摘梨、扶上、长扶乡的温塘冲;

    第八保:下桥、元山、排上、新塘冲、山下、尹家、坦塘8912组,竹山;

    第九保:杨家、芦胜、双江村2个组、龙竹、狮子、白居、雁鹅。

    第十保:砖屋、树石、黄雅庄、坦塘村3个组(属8保)、申何、峡山。

    第十一保:徐家、城背、田李、砖屋2个组、禾基、马头山乡(黄雅塘村4个组)、马头村4个组、毛银、半岭。

    二、地理特征

    ㈠“筲箕”形城区

    果胜乡政府所在地,即老城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自塘边而下,至青龙石桥边(过去未有公路,人们从石桥上通行)两侧“狮象把水口,中间一条槽”。左侧称狮子山,右侧象形山,两山相接,欲抱样子,内宽外紧,形似“筲箕”状。按照中华民族的风水理念,这样的地方“聚财、旺丁”。果然,许多从邵东、双峰、湘乡、湘阴、新邵、江西等地来滩头做生意的人,基本上来一个发一个,大家生意兴隆,心想事成,当地人称赞这些“湘巴佬”作事能干,善会经营,生意经念得通。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来滩头安居的人比滩头本地人还多。然而邵东来的也好,双峰来的也好,不管从哪里来的,既然到了滩头,就都是滩头人,彼此不分强弱,和睦相处,各人发挥各人的优势,勤劳智慧,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不畏强暴,谱写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优秀事迹,值得后人崇扬而流芳百世。

    ㈡石板街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劳作,秦代以前为荆楚之地,隋唐建滩头镇,时称楚南滩镇,属全国72古镇之一,滩头老街,自上而下,右边一条长带子形街,解放前称一牌上、二牌上、三牌上、四牌上,解放后依序称东风街、三坡街、民主街、胜利街,全长约1公里,街道宽2.5,全部人工石板铺成。左边一条街,解放前称李家牌,解放后称南长安街,长300,宽2.5,全部人工石板铺成。到底何年铺的石板,已无法考证,漫长的封建半封建社会里,经济相当落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石板铺街道,难能可贵,少见!据说湖南省含滩头在内仅有3个集镇的街道为石板街。

    三、各行各业的经营情况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㈠商贾云集

    果胜乡所在地(滩头),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小口岸,属农村集镇,人们的生活方式近似农村,又不完全同于农村。主要生活来源靠做生意,靠办各类手工作坊,加工产品而挣得收入。生意铺口主要集中在下面街上,后来的供销社也就集中在下面,上面街上的居民主要从事纸业加工,做香粉纸、色纸、年画等。

    粮食加工,靠手擂、脚碓、水磨、手碾。整个街头上下有三处水磨,磨粉加工面条,业主刘益轩(邵东籍)等三户。杂货铺口经营油、盐,门牌“吉太祥”业主刘朝生,门牌号“松和祥”业主刘贵生。布匹店:邓祥吉(湘乡籍);糖果加工:李绍斌(湘阴籍);米店二户:肖如碧等;药铺二户:聂文轩(新邵籍)、张绿生(江西人);首饰品加工:章义生(江西籍)门牌“宝庆楼”独行;染坊二户:李建元等。伙铺:饮食店三家:鹤庆楼门牌,李放生、周尚等;织布:织甲几布,麻线蚊帐等,业主周翠英(女);理发店:朱连求、朱富全兄弟(邵东籍);旱烟经营(晒烟):王道生(新邵人),后来开染坊;屠户:6人,刘再料、李当生、申崇生等;收购土纸二户:刘庚堂等。上述门店有的称斋铺。

    ㈡手工办大米

    有的居民做生意赚了钱,便在农村购买土地(良田)成了工商业兼地主。大财户李寿山(邵东人)专门买田,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他的房屋,先归粮站管,粮站将此房添置8个手擂,手工擂谷办米,供应居民粮食,此宅基地现在成了镇计划生育大楼,大楼的出口及右侧的民房系解放时人民政府没收刘理的。到19601970年代初电力和机械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办大米就不用手擂了。

    ㈢自力更生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经济不发达,交通不发达,日常生活用品靠脚夫从邵阳担回来,土纸等农副产品靠脚夫从滩头送到邵阳去。挑脚担的大部分是塘市和周旺人,他们能吃苦耐劳,有的跋涉千山万水,将纸品送往贵州和广西等地,出外办事,财户和官僚骑马或者坐轿。社会落后没有电,老百姓照明用油,还得从外国进口煤油,叫作“洋油”,进口火柴叫“洋火”,下雨用伞叫“洋伞”等等。1949年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在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济进行三年恢复期,接着制定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滩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办农业、大办工业、大办教育,修水利、修公路、修铁路、修桥梁,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1958年修通了滩头至周旺公路,从此,脚夫不见了。国家开采油田,一举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通过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慢慢地别国有的东西,我们也有了。

    ㈡火力发电

    1958年,滩头农机厂,购进了一台25马力的火力发电机(烧煤),当时厂长尧从本,厂部会计李双喜,机电厂由黄光耀、赵本松、申发生、高志达负责。此发电厂只供应街上居民用电,每天晚上12点停机停电。1959年购进了一台东方红54马力的柴油机(烧柴油)发电。自从电一来,人们告别了黑暗,迎来了光明,这是自古以来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人们欢呼雀跃,太好了,有了电,真方便,对于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到1970年代,国家从新化引来了高压电,经申家石页冲变压后再送往滩头,直至隆回各地。

    四、楠竹之乡,做纸文章

    ㈠纸业庄房

    明朝末年,滩头出现了以楠竹为原料的纸艺加工,如手工造纸、老折纸、官堆纸、建纸。以后,滩头纸业逐步完善壮大,在清乾隆年间,滩头色纸成为朝廷贡品,色纸中有红、黄、绿、紫等,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滩头峡山口一带盛产一种天应石(当地人称石浆泥),1876年纸农利用当地特有的天应石,用优质玉板纸加工加色加香料制成香粉纸,香粉纸具有去腻除臭,息汗干爽,洁肤美容的功能。畅销国内外,颇受妇女欢迎,获利较多。

        1890年,上海资本家习兰庆在滩头开设“庆记纸庄”经营土纸和各类色纸,并组织纸农大量生产香粉纸,产品从此畅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香粉纸为滩头赢得了“莫说滩头口岸小,36个码头钱米流”的美称。由于纸业的大力发展,隆回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上海习老板的到来,对促进滩头的经济起了重大作用。

    1926年,滩头纸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当时滩头纸业中,最大的是“大成庄”的作坊(现滩头镇胜利街6号)老板李普生父子(长沙人)雇用70多名工人,专制香粉纸。其次是“大生昌”作坊(现滩头镇建设街78号)老板彭月秋,雇用60多名工人,以染纸为主。再次是“锦星庄”作坊(现滩头镇胜利街2 5号)老板栗免记,长沙人,雇用50多名工人,以染色纸为主。此外,还有许多小作坊:如曾荣生、曾仁山、曾仁斋(邵东籍)、申崇生等(申崇生还是一个能画菩萨神像的艺人)。因此,滩头镇成了全县手工业工人集中的产业基地,纸业作坊达80多家,纸业工人达700多人。

        ㈡石浆泥

        峡山口出产的石浆泥除了香粉纸生产需要,滩头年画生产也必须用它作配方。制作年画,工艺繁杂,其色彩艳丽,用桔红、铬黄、玫红、深兰、深绿、煤黑、灰色等特色,布满画面,画面设色按大小不等自由布局色彩,对比强烈,象宝庆辣子一样,具有浓郁的楚湘文化特征。在制作工艺上亦有独特的风格,用本地产的土纸刷上当地的经过加工的石浆泥,经手工七印七绘而成。印刷年画的纸是有讲究的纸,须用纯粹的背阳竹子,经过蒸煮、上矾、晾干后,质地洁白清纯,柔韧细腻,再在上面刷一层薄薄的白胶泥,制成的粉末,用来印制年画“渗迹圆润,透痕古掘”而且“渗而不滞,透而不糊”,特别耐收,几乎永远不会改变年画的“厚重明快”的立体感、清晰度。但是这种白色胶泥(石浆泥)除了滩头峡山口,什么地方也没有。调泥是需要水的,也真奇怪,不是滩头的水,再怎么调也是白搭。正如紫沙壶只能出产在江苏宜兴,而瓷都只能在江西景德镇一样。

        ㈢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风格多样,立意新颖,倍受青睐。明末清初,滩头年画崛起,新中国成立之后,县内业余美术工作者创作出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各级展览会展出和报刊发表的作品有l800余件。 1987年,国家文化部将隆回县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滩头年画,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达鼎盛时期,有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产品销往云、贵、陕、豫、赣、两广、及东南亚等1 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销量达2000余万份。

        滩头年画有门神类、寓意吉祥类、故事戏文类等40多个品种,如反映家庭感情、愿望的《和气致祥》、《年年发财》、《龙凤呈祥》、《榴开百子》、《大寿桃》;歌颂英雄人物的《水二》,镇妖辟邪的《秦琼敬德》,讽刺奸诈的《老鼠娶亲》;表现江湖义气的《桃园结义》;体现爱情的《西湖借伞》、《珍珠塔》等,其艺术价值很高,得到国内外广泛的推崇和较高的评价,为中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并列入《中国美术全集》中。19863月,滩头年画在山东潍坊市展出,受到原文化部长朱穆之的赞赏,西德艺术博物馆白云台女士曾题词留念。1987年春祖籍隆回的台胞刘素华趁回家探亲之机,将滩头年画全套携带入台,赠送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作为重要文物珍藏,该馆馆长陈葵淼在给刘素华女士的致谢状中写道:滩头年画的制板、用纸、用色及印刷颇具民间绘画特色,本馆除妥存外,将适时展出。192622 1日,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狗、猫、鼠》的文章中突然写道:我的床前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娶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篇收录于《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指的就是当时的滩头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

        ㈣年画获得新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滩头年画被列为“四旧”,受到摧残,印板被付之一炬,作坊勒令停产、关闭,制成品被查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滩头年画得到新生,湖南省美协组织版画家及美术爱好者20余人曾来滩头研究扶持滩头年画,使之不失传。滩头仅存两套年画印板:钟海仙(邵阳籍人),三坡街21号,20076月,国家文化部授于钟海仙“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李咸陆(邵东籍)果胜路124号,20076月,国家文化部授予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滩头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钟师傅由次子钟石棉传承作业,李师傅由儿子李卫中传承作业。钟海仙被授予国家级荣誉称号两块牌子,省级牌子一块,县级牌子两块,每年有很多中外客人来与钟夫人高腊梅及儿子钟石棉洽谈业务,生意颇盛。

        ㈤生产用煤

        无独有偶,纸业加工需要煤作燃料,年画加工亦是如此。滩头即是纸都,又是煤乡。明朝万历年间,一户从江西迁居滩头的曾姓人家在芦胜村冬茅冲开窑挖煤,年产500吨(滩头第一个煤窑)。真个物华天宝,天时地利,否则在不发达时期,何处去寻煤,即使远处有,无交通运输,也是枉然。

    五、滩头纸业工人大罢工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隆回滩头200多名纸业工人举行罢工,引发了全省造纸工人罢工风潮,给当权的张敬尧反动省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张敬尧在19184月被段祺瑞军政府扶上湖南督军兼省长的位置后,纵兵抢劫,强种鸦片,滥发钞票,横征暴敛。张敬尧军阀政府的暴行激起湖南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他们曾给张敬尧四兄弟编了一首歌谣:“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他们还将张督称为“张毒”,又称张督军为“张毒菌”,发出“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正义呼声。

    反动政府一味以搜刮金钱为目的,对造纸业实行苛征,涸泽而渔。纸类有厘税及地方附加,都由纸商间接缴纳。反动政府不仅对纸商征收税款,还巧立名目向造纸厂家和贫苦的造纸工人进行搜刮,声称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几成交省府,几成留州县。这种巧取豪夺的行径,激起了全省造纸厂家、经营纸业的商家和广大造纸工人极大的不满和愤怒。对此,宝庆五属发出《反对横征纸捐请愿书》,申请免除纸捐的理由是:南北军阀混战,“宝庆五属,屡当其冲,兵灾匪祸,今未少息,四民失业,闾里尚虚,国人皆以宝庆为重灾区”。军阀不顾人民呼声,加紧征捐。

    1919716,宝庆纸捐分局局长陈明浩派捐员禹甸来滩头征税。征收工作刚开始,禹甸从中作弊,当即被纸商戳穿,只得悻悻离去。陈明浩又派滩头纸捐员蒋丙离、王衡前去与长宝镇守使田树勋商量,田命令七师三营副官徐金标助纸捐征收,妄图以武力震慑纸商,以便反动当局为所欲为。徐金标凶残好色,平时鱼肉乡民,无恶不作,在协助征收纸捐时,对手无寸铁的贫民更是肆无忌惮,趁在滩头街上巡查之机,敲诈、欺压纸商和纸业工人。一日中午,挑纸工人李启习替同族老板李普生送纸,走到滩头街口荣栋和铺门前,碰上纸捐队徐金标、蒋丙离、王衡带领的巡丁。巡丁将李启习抓住,诬陷李启习逃避纸捐,对李启习拳打脚踢。李启习年老耳聋,吓得魂不附体,不能言语。徐金标妄图借此达到杀鸡骇猴的目的,向李启习连击数掌,将其打昏在地。随后又指使兵丁把李拖到军营驻地,不问情由,用军棍枪托,活活将李打死。

    李启习的儿子李辛蚩,得知父亲为了挣几个挑力铜板盘家养口,在光天化日之下,无辜惨死,不禁失声痛哭。李辛蚩召集家人及亲朋好友去县衙喊冤,强烈要求惩办凶手。反动政府和官衙对这个人命关天的案子不仅不予理睬,反而指使宝庆纸捐分局局长陈明浩策划镇压鸣冤的死者亲属及纸业工人。广大群众目睹此情此景,无不义愤填膺。翌日下午,滩头200多名纸业工人自发起来罢工。随后几天,宝庆、武冈、新化、新宁、湘乡、东安、耒阳、衡山等县的纸业工人相继举行大摆工,引发了全省造纸工人罢工风潮。

    这次罢工风潮,谱写了隆回滩头人民反对军阀、反对资本家斗争的辉煌篇章。当时的《湖南》刊物,于1919820以《宝庆纸捐杀人之大风潮》为题登载此事:“七月二十五日寓公宝庆通讯云:张敬尧莅湘,纵兵却掠奸杀外,一味以搜刮金钱为目的。如倒闭湖南银行,另设裕湘银行,以为吸收现银之手段;滥发旧纸币,强行惠民票,骗取商民血资;拍卖纱厂,私加盐价(每包加至三元)。以致湘人脂膏枯涸,百业停废,小民无以为生,相寻死亡。近又以滥痞张俊(系平江无赖,谭前督时,屡请办纸捐,钻营差事,均被驳斥)之条陈,不惜竭泽而渔,苛征纸捐。纸向有厘税及地方附加,均由纸商间接完纳。今不便向商累征,遂巧计专征手工造纸之山户。又假名善后公益,几成提省,几成留县,藉事掩饰。令下之日,衡山、耒阳、东安、湘乡、宝庆、新化、武冈、新宁产纸等县,群相骇讶,以为大兵之后,正待休养生息,何可加此苛捐!且山户均系手工贫民,土纸近期被洋纸侵占,已极凋零,实不能再重负担。宝庆尤经五六次暴兵荡洗,户尽残破,民皆流亡,现方赴和会请蠲请赈,冀救垂毙,于势更不可行。该各县绅民等,因具种种理由,要求停免;旅沪湘代表亦函电交驰,请其缓办。张悍然不顾,于省城设立纸捐总局,即以张俊为总办,又分遣其百数十虎狼爪牙及恶劣地痞,充各县分局长,或四乡经理员。亦预料造纸山户流亡甫归,谋生犹艰,不肯敲骨吸髓以输将也,通令驻近军队协助威勒。遂有七月十六日宝庆滩市捐员蒋丙离、王衡等,与七师三营副官徐金标,督兵诬拿挑纸人李启习,登时军棍打死,激动众忿。纸业罢工之事,先是宝庆纸捐分局长陈明浩(著名地痞)派禹甸来滩开办,事方着手,即行舞弊,为商揭破,因之去差。陈复派蒋、王至,商之长宝镇守使田树勋,令徐协力威压,冀震慑群情,以便为所欲为。徐年少淫凶,平日行为,不理于口,绅商无敢与周旋,致怀恶感。是日李启习为族人谱生送纸来滩,至街口荣栋和铺前,为巡丁扯住。徐偕蒋、王适至,即责以避捐,罪该万死。李素佣工,耳聋口呆,骇莫能言。徐向之击数掌倒地,随唤兵土拽至该驻扎处,不复理问,一阵军棍,登时毙命。李子辛蚩痛父为人挑纸,取得挑力铜元数枚,惨遭冤毙,喊县验报。远近闻之,人心汹汹,纸业不得已相率罢工。值此地方未靖、青黄不接之时,闲搁数十万纸工穷民,无以为生,东奔西逃,大有纷乱之象。诚恐匪徒乘之益炽,政府和议不成,张敬尧不令去湘,仍纵其凶暴军队,惨杀无辜,敲剥小民。小民讫无生理,铤而走险,则非人民之咎也。”

    滩头纸业工人罢工斗争,是省会长沙轰轰烈烈“驱张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在偏僻乡村的余波。

    六、彭松涛机智勇敢,虎口救人

    1926年冬和1927年春,湖南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轰轰烈烈,滩头农会和纸业工会,曾组织领导过几次数千人的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斗争过几名劣迹斑斑的土豪劣绅。马日事变后,团防局局长李尚森一反过去唯农会之命是从的咀脸,暗中伙同被清算的豪绅李华卿、钟墨卿、刘云丰、李焕章、张绿生、陈和春、陈显洛等人带领兵丁数十人,分头把农工协会负责人李玉翰、尹国珍、申铠、黄锡章、李求生等人抓起来,说成是十恶不赦的“暴徒”,关在滩头附近的雷王观,逐个严刑逼供,准备全部杀掉。中共地下党员彭松涛给他们送牢饭时,通过看守人员,获悉这一情况,立即发动农工协会会员,筹集200块光洋,买通当地军官黄琪,请其出面营救。黄琪是国民党军队的副团长,在家探亲,他与申铠家沾亲带故,和黄锡章系同族之亲,与李尚森也有旧交。黄将光洋分了一部分给李尚森,要李把人放了。彭松涛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向李尚森劝言,时局未定,将来农工协会翻了身,反动派将无处藏身。同时为了进一步麻痹对方,彭松涛和地下党员刘毓群、彭梅生密商后,作了一封假秘密信,故意把内容透露给李尚森的一个好友,说长沙、湘潭的农军已攻占长沙,要李尚森作事注意留后路。李听后很害怕,与黄琪商议,准备放人。第二天李尚森召集50多名土豪劣绅在滩头镇三圣殿开会,黄琪在黑板上写道,凡主张把暴徒杀掉的请举手,举手人数过半则杀。表决结果,举手人数达90%以上。黄琪赶紧声称说杀人事关重大,凡主张杀掉的还必须签名盖章。这样一来,大部分土豪劣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担心今后农民协会翻过来整他们,也就不敢表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硬着头皮签了字。见此情景,黄琪当场宣布释放所押人犯,李尚森也只好顺水推舟,对被抓来的人员胡乱训了几句,全部释放。不几天,豪绅们明白过来,觉得上了当,再次上门抓人。这时,地下党员和农会领袖早已避往他乡。有的经历千难万险前往苏区寻找红军,有的在其他地区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彭松涛这个长沙一师毕业的地下党员,在这些农工会负责人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与反动派斗智斗勇,有谋略,有胆识,沉着应对,巧妙地从虎口里拖出五条人命,功不可灭,千秋有名。

    七、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㈠文臣武将

    古镇滩头,钟灵毓秀,产生不少的名人名事。著名学者李剑农(砖屋村人),一代名将李涛(砖屋村人),当地人称砖屋里出一文一武。一代名将刘建章(罗面村人),其胞兄刘建勋,武汉明德大学毕业,邵阳县议员,中国实业银行南京分行主任,当地人称他们兄弟为一文一武。一代名将刘镇越(塘市村人),芷江县县长,国民政府国大代表。一代名将刘柏心(三塘村人),少将师长,194910月参与程潜将军领导的湖南和平起义,为国建功立业。文官也罢,武官也罢,他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有功,抵卸外侮,抗日有功,功不可灭。

        ㈡禾基冲,革命的发源地

        果胜乡第11保禾基冲是隆回县滩头人民革命的发源地。禾基冲人彭松涛一家是隆回县滩头人民革命最早的一个革命家庭。

    彭梅生(松涛侄儿),19261 92 7年大革命时期中共宝庆特委副书记,192710月中共滩头区委成立,彭松涛任区委书记,彭艳菊(松涛女儿)任区委副书记兼秘书(此时彭琨、松涛之胞兄加入共产党)。大革命时期,革命势力薄弱,反革命势力猖獗,到处白色恐怖,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共产党人随时都可能掉脑袋,如此革命家庭难能可贵。

    孙会元为中共宝庆特委委员(香山村人),滩头区委机关设在禾基冲,下辖6个党小组:漆树下小组(组长刘炳鉴)、香炉山小组(组长孙揆元、会元兄弟)、申家小组(组长申铠)、马头山小组(组长陈秉怡)、划船庙小组(组长贺道生)、团防局小组(组长不详)。6个党小组共计发展党员40余人。以上这些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革命英烈、革命前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不怕苦、不怕死、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他们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英名永垂史册。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